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杂志2016年第12期介绍

装饰杂志 2021-09-22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6年第12期

1958年创刊/总第284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非遗之名,得之不久;活动之兴,已成燎原。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转化成果的一路实践,套用一句老话,可谓形势喜人,喜中有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日本政府“无形文化财”的启发而倡导,反映了整个世界对人类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化和进步。但在同一个概念或名目下,各国的理解并不统一,各有侧重。这是一个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较长时间之后,才能辨利弊、明得失。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投入,有立法、有政策、有制度,也有资金投入和扶持计划,在短时间内即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系统,既有对国外经验的学习,也有本土化的策略。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同时得益于院校广泛而深入的参与,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项目,只是其中较大且得到更多关注的一项。它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院校内的学者对这个问题有高度的自觉和关切。

 

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政府扶持可以产生很大助力,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培育非遗项目自身的生命力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这需要很多深入而细致的工作,并且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对策,任重道远。考察当下非遗保护的整体形势,不难发现现实中存在着两个分化的世界:一个是媒体中呈现的世界,论坛、研讨会、展览、大型活动,以及充满情怀的美文;一个是基层手艺人真实的生存世界,传承的血脉岌岌可危,传承人的头衔被利益所扭曲,真正的手艺人仍然没有摆脱生存的困境。这种分化对于涉及范围如此之广、门类差异如此之大、人群构成如此复杂的庞大事业来说,也是正常的,或可以预见的。更重要的是,寻找有效的措施和路径,弥合这两个世界的落差,整体推动非遗保护的健康发展。本期《特别策划》以“非遗传承”为题,邀请了多位积极从事此项事业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了当下非遗保护的状况。

 

在院校参与的研培计划中,针对以往出现的非遗保护物质化、重保护轻发展、文化单向输出等问题,不同院校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更为强调院校专家与非遗传承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合作的方式推进研习,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对象的产业化转化,夯实传承的现实基础,成效明显。尽管如此,在技艺活化层面的种种努力仍不能解决传承层面的问题。为此,长期从事手工艺研究与非遗保护的吕品田先生撰文探讨以学历教育来保障传统工艺的传承,立论角度独特,实在是出于长期观察之后的深切反思。来自年轻团队“蜗牛”的文章,则揭示了非遗保护在基层、民间的状况和具体问题。

 

非遗保护的核心任务是保持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路径。不久前,“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一大进展。非遗保护的根本,还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这需要教育,也需要更多示范性的实践,在热潮之中更要保持清醒和冷静。 


特别策划:非遗传承

栏目主持:周志


-- 主持人语 --   

2001 年5 月18 日,是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日子,从这时开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至今已整整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有必要反思这十五年来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从2001 年到2016年,如果按照时间节点来分:前十年,政府完成了非遗保护相关的法律程序,至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国家又开始集中力量来完成对民众的普及;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又开始面临诸多全新的命题,例如近年来为了实现全面提高非遗传承水平,扩大传承人群的培训目的,传承人群的培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新的历史阶段一个重要保护措施。尽管在今天看来,国内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从国家顶层设计到民众意识普及都有着巨大的改善,但是在如何保护、传承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和工作中,我们仍需聆听各界不同的声音。因此,本期《特别策划》特别邀请了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到民间组织的不同身份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从有效传承、研习研修、大众传播,以及他国经验等不同的角度来撰写稿件,希望能对未来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有所启示。(周志)

 

以学历教育保障传统工艺传承——谈高等教育体制对“师徒制”教育方式的采行

作者:吕品田

内容摘要:“振兴传统工艺”作为国策的提出,为探寻超越现代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思想和路径指引,将强有力地促使全社会在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重视手工技艺和手工生产方式。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之前,传统工艺通过民间渠道并没有出现传承方面的问题,其通常采行的“师徒制”——“师徒相传”或“父子相传”教育方式也切合其传承特点与要求。然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之后,被隔离、排除在学历教育体系之外的民间传承实践便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危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利用高等教育体制现行的“导师制”,实质性地采行保持传统作风和切实功效的“师徒相传”教育方式。


时代转折中的非遗传承与传统复兴

作者:陈岸瑛

内容摘要:本文以文化部、教育部启动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切入点,探讨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增强非遗传承活力与后劲的新模式、新路径。本文还总结了清华美院实施非遗研培计划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介绍了带有探索性质的传承人1+1 创新产品和非遗触网计划,以及在创意经济时代培养传统工艺三类青年人才的战略思考。


地方重塑:活态、活性与活力的非遗社区建设

作者:金江波

内容摘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明复兴的重大工程,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文化部、教育部开展的“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正是面向这一重大课题而推出的重要社会工程。上海美术学院提出“地方重塑”的社区建设理念,即“以活态的传承方式研究非遗课题,以活性的思维模式发展非遗队伍,以活力的运作机制来建设非遗社区”的思路,拓展了学科建设与研培计划融合的边界。也为高校知识系统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如何帮助地方政府转型升级,如何提升社区住民的生活品质,如何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提供了可持续探索与发展的路径。

 “一竹一世界”2016 国际竹创意设计工作营开幕式


协同设计“触动”传统社区复兴——以“新通道·花瑶花”项目的非遗研究与创新实践为例

作者:张朵朵  季铁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社会创新中的协同设计方法展开,将之视为实现非遗项目文化与经济平衡发展,“触动”传统社区复兴,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湖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花瑶花”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典型案例,从如何通过协同设计的介入与社区居民共享价值,搭建地方性知识平台,进而在“生产性保护”基础上所进行的非遗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开发等几方面,阐释了协同设计的价值和作用。

 由设计师与当地妇女共同设计的花瑶DIY 手工织带套装


从中日比较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保护

作者:刘润福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社会创新中的协同设计方法展开,将之视为实现非遗项目文化与经济平衡发展,“触动”传统社区复兴,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湖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花瑶花”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典型案例,从如何通过协同设计的介入与社区居民共享价值,搭建地方性知识平台,进而在“生产性保护”基础上所进行的非遗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开发等几方面,阐释了协同设计的价值和作用。



文化蒙太奇:民艺的语境错置与转化的生机

作者:高登科 邓超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社会创新中的协同设计方法展开,将之视为实现非遗项目文化与经济平衡发展,“触动”传统社区复兴,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湖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花瑶花”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典型案例,从如何通过协同设计的介入与社区居民共享价值,搭建地方性知识平台,进而在“生产性保护”基础上所进行的非遗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开发等几方面,阐释了协同设计的价值和作用。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刘晶晶

2016 北京国际设计周侧记

作者:刘晶晶

编者按:北京国际设计周自2009 年举办首届以来,到今年的2016 年已经走过整整7 年,经历6 届。《装饰》杂志9 月刊《特别策划》内容为“北京国际设计周”,集合多方资源对其进行了一次回顾性的系统梳理和呈现。北京国际设计周反映出的北京城市能量、设计作为生产力的意义和价值,以活动为主体构成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从行业盛会到产业平台的转变历程,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效应,以及对于设计生态、全产业链的深度思考与探究,等等,在2016 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上都继续有所体现与深入。“大设计推动融合发展,好设计创新美好生活”,主办方如此概括的2016 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全面开花的同时体现出某些系统化、理性整合的成熟趋势。我们在概览与综述的基础上,择选其中一些以作侧记,希望突出进展和特点,也尝试拓展思路,继续《装饰》杂志对于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一中国当代重要设计事件的关注与记录。

9. 北京国际设计周首届网络展:杨澜、石大宇带你看当代好设计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冯

本分·叙事·纯粹──张剑的工业设计理想

采访\撰文:李江

内容摘要:在今天中国工业设计界有一类人,他们怀着对工业设计的笃定理想脚踏实地从事设计实践和研究,他们将思维和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产品,又将不断更新的设计理念传递进课堂,为中国工业设计培养人才。他们既是产品设计师,又是高校教师,在当下变幻纷呈、日新月异的设计大潮中尽情发挥和展现聪明才智,推动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走向更高层面的国际化,他们是今天中国工业设计和教育的中坚力量。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张剑教授是他们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其多年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的经历与思考,无疑对当下中国工业设计及教育具有启示价值。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刘晶晶

丹·雷辛格:“色彩孕育灵魂”——丹·雷辛格作品中色彩语言的形成

作者:[ 以] 罗尼·科恩 - 本杰明  

翻译:汪 芸

我想在色彩脱离主题的时候呈现其价值……我希望将色彩从物体中解放出来,这样色彩本身就成为主体——摆脱了传统的内涵。色彩,如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价值,是人类灵魂的重要需求。

——丹·雷辛格

1. 在阿尔顿课堂上的练习,1952 年,

水粉与清漆纸板,34厘米x26 厘米


丹·雷辛格在阿什杜德艺术博物馆的展览覆盖了艺术展与装置、画布的二维空间与博物馆的三维空间、绘画艺术与平面设计,以及纯艺术与应用艺术之间的中间地带。他创造了一个“王国”——这是色彩与形式游戏的自主空间,是一部“色彩与形式的交响曲”,引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让博物馆的空间本身充满生活的乐趣、活力与能量”。他说,这件作品源于这样一个愿望,即从情感上无趣的视觉环境中和惨淡悲观的现实里创造出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且乐观的事物。此外,我将在文章中为阐释这个自主的创意空间提供一种升华的语言:这种精致的内部逻辑的迭代引导了雷辛格50 年的艺术与设计创作。

 

专利释疑

栏目主持:周志

外观专利保护设计创新的路径及实践

作者:杨凤云

内容摘要:设计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如何通过外观设计专利更有效地保护设计创新,作者认为需要从战略布局和专利布局角度综合考虑,有系统有规划地进行部署。而专利布局重点要考虑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的具体战术策略,本文通过实践案例说明了一些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

 

观点

栏目主持:莫筱

书法的“度”——再议教科书专用字体设计

作者:李少波

内容摘要:教育功能是教科书专用字体的核心意义。然而,出于美学的考量,书法因素被大量借鉴到我国现有教科书体的设计当中,一定程度上造成学龄儿童习字过程中的困惑。本文以教科书专用字体的使用者——儿童为中心,从儿童视知觉、认知及生理发育等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传统书法美学在教科书专用字体设计中的“度”。


如需了解更多本期内容,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本期杂志。

如需购买本期杂志,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


[郑重声明]

近日出现

假冒《装饰》杂志官网

     近日《装饰》杂志编辑部发现一个仿冒网站,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在此,请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切勿让某些非法之徒有机可乘、混淆视听,窃取不义之财,败坏学术风气。特此声明:

  • www.izhsh.com.cn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其它均为仿冒,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 唯一投稿邮箱为zhuangshi689@263.net,未开通网上投稿!

  • 编辑部电话为010-62798189,是清华大学所属号段的电话号码。

  • 此上真实信息均印刷在《装饰》杂志的纸刊上,请各位读者和作者鉴别!

  • 【仿冒网站的邮箱地址为:zhuangshibj@163.com(假的这是假的!)】

  • 【仿冒网站的地址为:http://www.zhuangshizz.cn(假的这是假的!)】

  • 在进行投稿或合作等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金钱交易等行为时,一定先以纸刊上印刷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确认和沟通,以防止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下为仿冒网站的主页截图,

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近7年来,担任主编的方晓风先生为其撰写的80余篇“写在前面”,既见证了杂志的成长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我国设计界的成长和变化。如需购买《写在前面》(签名版)一书,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本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